民国第一刊《东方》杂志:老刊物的新意义
0 ihunter 2009/11

  1904年3月,中国还处于大清王朝的统治之下,在东北,日俄战争正炽,当时生意兴隆的商务印书馆笼络了一批江浙知识分子,在上海办起一本名为《东方》的小杂志,刊载中国知识分子对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的种种议论,没有人想到,这本小杂志,自此开始一直到1948年,一口气办了45年,书写了中国期刊界最辉煌的一段历史。

推荐阅读
全球十大被搁置建筑:芝加哥螺旋塔 奶酪刨摩天楼

万科再唱年底降价论
太子奶自主重组进入倒计时史玉柱:领导力第一条是说到做到福田:第一个靠新能源汽车赚钱聪明人如何摆脱“穷忙”人生华谊重组阵痛:剥离近250家企业岳飞的教训 让领导烦心的五类人

  《东方》杂志的作者从梁启超、严复、蔡元培到鲁迅、胡适,再到钱穆、冯友兰、朱光潜、费孝通等等,几乎囊括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卓越的一批知识分子。其议题涉及那40多年间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军事改革、教育改革、经济改革、科学进步、公路铁路建设,文化软实力建设以及外交关系等方方面面,其影响力更是无需赘述。

  百余年后,在数字出版的大潮中,依然生意兴隆的商务印书馆将这本一个世纪前的老杂志重新翻检,当超过一亿字的老杂志被数字技术全部呈现在互联网上时,仍然备受读者好评,陈旧的历史被数字技术整合出一股鲜活之气,除《东方》杂志外,商务印书馆还计划将112年来的历史出版物全部数字化,超过100亿字的出版量听起来相当庞大,且耗资颇巨。

  但是,越来越习惯了互联网阅读的年轻一代读者,谁还会对这些陈旧而严肃的历...

收藏 有帮助 没帮助

上篇: 华谊兄弟资本进行时:文化产业融资依旧困难
下篇: 并购潮下汤森路透的法务之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