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城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分析报告
0 ihunter 2011/12

说明:2005年9月,受山西省晋城市经济委员会委托,卫虎林教授主持承担了《山西省晋城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研究》课题,课题包括一个主报告和八个分报告(分别是煤炭、电力、冶铸、建材、丝麻、煤化工、农产品加工、高新科技等行业的分析报告)。经过一年的研究,2006年9月完成课题。2006年底,主报告《山西省晋城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经晋城市政府有关会议研究通过。

"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一、发展现状

农副产品加工业是晋城市八大产业之一,2005年,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1422.2万元,比2000年的547.5万元增长159.76%;同年,食品制造业增加值达到248.6万元,比2000年的98.3万元增长151.07%,见表1。

"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表1: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发展情况

年份

农副产品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增加值

(千元)

环比增长速度(%)

总的增长速度(%)

增加值

(千元)

环比增长速度(%)

总的增长速度(%)

2005

14222

39.95%

159.76

2486

-27.05

151.07

2004

10162

-23.8

3408

32.3

2003

13333

73.74

2576

117.6

2002

7674

-12.6

1184

69.14

2001

8776

60.29

700

-28.8

2000

5475

983


资料来源:《晋城统计资料提要》(2000-2005)

"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TEXT-INDENT: 21.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行业规模小、投资力度不足

晋城市食品工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得比重,2005年不足1%。食品工业的投资力度与周边省、市相比差距较大。就目前的食品行业规模来说,除山西夏普赛尔黄梨汁和晋城白马王啤酒年产量达5万吨外,其它如山茱萸、山楂、桑椹、核桃、山木耳、蜂蜜等具有晋城特色的系列产品的产量均在万吨以下。食品生产难以形成规模,产品质量不稳定,新注册商标参差不齐,农产品加工行业难以发挥品牌优势。

2、产品链较短、以粗加工为主

由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初级加工的成果所占比重大,而精、深加工的成果明显不足。导致食品工业的产品链无法向上、下游延伸,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链较短,粗加工产品多,深、精加工产品少。另一方面,已有企业缺乏品牌经营和运作,没有形成品牌的感召力。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农副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制造业的产业化规模的形成。

3、企业机制不活、缺乏资本运作

“十五”期间,面粉制造业是贡献率较高的行业之一,同食品工业中的大部分传统产业一样,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产业升级,尤其是95%以上的国有面粉加工企业未进行体制改革,企业负担过重,企业制度不合理,机制不灵活,不仅吸收人才困难,而且成为企业扩大融资渠道、实现招商引资的较大障碍。

4、人力资源储备不足

食品工业的规模小、技术装备水平较低,工资待遇水平不高,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造成职工文化素质不高,专业管理、技术人才相对不足。一是行业的整体文化素质低;二是行业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相对较低;三是包装设计、营销策划人才缺乏。

" TEXT-INDENT: 21.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三、晋城市“十一五”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思路及发展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为契机,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深化改革和企业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质量为根本,以名牌产品、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强化市场营销,发展特色食品,推进产品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促成食品行业、中药材行业与农业的产业化协调发展,成为晋城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发展目标

1、经济指标

到2010年,晋城市农副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20亿元。其中食品工业(全行业)总产值达到16亿元,平均年增长率为17%,利税(全行业)总额达到1.5亿元,年平均增长为16%;中药材行业总产值力争达到4亿元,中药材加工企业产值达到3亿元。

2、行业规模

食品工业:发展1个销售收入达5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3个销售收入达1亿元的大型企业,建成5个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核心企业,把高平市建成全省食品工业十强县之一,培育一批特色食品工业基地和龙头企业。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现价)的比例由目前的0.29:1提高到0.4:1。

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全市药农人均药材收入超过900元,中药材加工转化达到40%,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6万人,并使80%的药农掌握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

3、品牌和产品目标

2010年,食品工业要争创国家级名牌产品1个、国家级著名商标1个,省级名牌产品5-10个、省级著名商标10个。争创绿色产品品种25-50种,有机食品品种3-5种。

(本文为2005-2006年卫虎林教授主持完成的《山西省晋城市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部分内容)

收藏 有帮助 没帮助

上篇: 中国医改“诊疗”报告 5
下篇: 太阳能行业第一份品牌成长监测报告出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