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视点:易中天与葛红兵
0 ihunter 2011/12
为两位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定个高下之分,不是本文想要说的。前几天有朋友言及葛红兵博客文章,谓易中天可以休矣。原本对易中天和葛红兵都知之甚少,回来到他们的博客上溜达了一会,感觉这两个人还是有点说头的。倒也不是说他们的专业学术什么的,那没有什么好说的,在我看来不论以什么方式出现,都不过是一种对大众贩卖的产品而已。想说的是他们对自己产品的贩卖方式,和这种贩卖方式中所折射出来的市场取向。

据说如今颇有点文化明星味道的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当年也曾经写过诸如美学或者文学评论之类的学术著作,只不过这些著作也和葛红兵的那些著作一样,或者只是在小圈子里偶有谈及,或者索性就在出版的那一天便宣告了它的死亡。所以年过半百的易教授竟也一直没有因此而声名雀起,直到后来在“百家讲坛”说三国这才火了起来,而且坊间为此还出现了“易粉”。葛红兵也是上海大学的一个教授,据说是研究文学批评的,因为不在文学圈子确实不知道他的研究大概到了什么火候,只是在前两年因为别人说起“写大学教授的作品”,在网上看了他的小说《沙床》。其时出版社出于营销需要将其炒作为“美男作家”,似乎他也当之其然且声称自己小说比鲁迅更加关注人生价值什么的。虽说后来对葛红兵的炒作没有如今易中天这样大声势,但是毕竟也让他从那个狭小的文学圈子里面抖落出来,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大众品牌。说穿了,两位都是在通过某种方式兜售自己(说得好听点叫推广自己,不好听叫自我炒作)。当然文化和文化人本身需要推广,这本也合情合理。只是比较二者的推销方式,似乎可以从中感受到点什么。

以产品而论,二者推销的都属于文化产品,本质上本没有多大区别。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文化产品只是一种社会化需求而不是生存性的需要。这里要注意区分需求和需要的的关系,前者是生活多样化的追求,后者是自然生存的依赖。因为社会性需求具有多重选择的可能,因而消费者往往选择那些更加符合他们心理要求,让他们更加享受的产品。虽然易中天和葛红兵的产品没有多大本质区别,但是因为产品包装和定位的差异,给消费者带来的心理体验自然也有所不同。

这就涉及到产品定位问题。首先要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根据目标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定位。显然,易中天是一个大众品牌,这一基本定位取决了他必须迎合大众的胃口。现代营销讲究需求决定价值,他必须让自己兜售的玩意儿适应普通大众的需要这才能有市场。如果他把自己包装得像葛红兵那样,说一些写一些除了娱乐自己很难说对别人多大价值的东西,那他肯定得不到市场反应。所以易中天抓住了消费对象消费过程中的娱乐需求这一特征,把文人们看来很庄严的历史文学搞得亦庄亦谐,既满足了大众的文化需要又满足了文化消费中的娱乐追求。这点葛红兵和他不一样,葛红兵首先摆出的是很严肃的担荷社会历史责任的模样,这就使他和大众有了一定意义上的隔膜,再加上他那些东西本身缺少相对更大些的市场容量,所以注定不会有易中天那么畅销。

再一个就是营销和传播渠道。相对于易中天来说,葛红兵的营销渠道比较狭小。虽说他使用的渠道也比较现代化了,但主要还是局限在传统渠道上,细细数来无外乎这么几个方面:出版传播,偶尔也有大众传媒和网络介入;会议营销,经常在一些会议上抛头露面类似于展会推广;概念营销,比如前面讲的那个“美男作家”之类的,等等。易中天则以超级大众传媒作为推广渠道,中央电视台的高收视大覆盖使其可以先声夺人,网络和各种媒体的介入又形成多重性的传播整合。加之签名售书、四出演讲、多方争议,颇有事件营销之效果。这么一比,易葛之间优劣之分判然分明。

末了再说品牌价值。品牌价值可以简单从产品和商誉两方面看:产品主要是看其功能价值和对消费者的满足程度,当然这些都必须消费者认可才行,这里面还包括了产品的质量等;商誉则一个是取决于产品本身的知名度,以及在这种知名过程中所建立的消费者信任度和忠实度。这里定位和概念包装很重要,易中天因为通俗而富有娱乐性,于是就成了一个大众名牌;葛红兵因为高雅且难免故作深沉,于是就成了一个少数人的消费品牌。但不论他们那一个,只有能维持消费者的长期认同者,才可能真正形成自己的品牌,认同范围越广认同度越高,则品牌就越具有价值。

说到底不论葛红兵怎么评价易中天,也不论易中天如何回应葛红兵,这些都不会改变他们各自已经形成的营销优势。看了葛红兵评论易中天的文章,感觉其中也可以自圆其说。不过说人家老易“可以休矣”,这似乎是小葛有点不够意思,世路宽广难道只能你自己走,就不准别人也走一条呀?何况说人家“混嚼”、“粗鄙”,那谁能证明你的东西就是正确有价值的呢?好在易中天回答得还比较得体,“只要没有硬伤就不接招。”其实有硬伤也不妨,历史也是可以戏说的。看来年近60的易中天还是要比38岁的葛红兵老道一些。
收藏 有帮助 没帮助

上篇: 推广“组合拳”—— 破解酒类推广难题
下篇: 工业品营销误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