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企业的存在,既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也早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有的企业甚至就是仅凭模仿“露露”掘到了“第一桶金”。 为什么不在构建品牌之初就防患于未然?为什么不在第一个仿制者刚刚出现就采取措施?对于不正当的竞争对手,还有什么比把它扼杀在摇篮里更容易呢?作为一家植物蛋白饮料的寡头垄断企业,作为一家规模庞大的上市公司,露露集团的营销能力令人怀疑,起码其市场部的工作状态令人怀疑。
疑问二:为什么会出现仿制者?
防范不严当然是自家的原因,但这里要说的是市场需求的客观原因。
1. 植物蛋白饮料的市场很大,存在着诱人的利润。
2. 露露集团的市场供应量不足,杏仁露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缺口。据不完全调查,该市场约50%的份额需要仿制者来充填。
3. 杏仁露产品技术含量低,无法形成壁垒保护。
4. 该市场第一品牌的品牌识别缺乏号召力和吸引力,造成品牌附加值严重不足;相反,该品牌却一直以超额价格供应市场。巨大的利润空间,孱弱的品牌保护,竞争者想不进入都不行。
5. 分销不利。尽管露露集团的销售网络号称遍布全国,但还是让仿制者钻了分销的空子。一是经销利润相对微薄;二是销售网络虽有广度,却无深度。只依靠一级批发商,不抓二级、三级批发商,使仿制者从底部“掏”出了一个大市场。
“革命”必须彻底,治乱还要除根。依靠政策和法律的力量,露露集团可消灭仿制“露露”现象,但上述五个问题会因此一并解决了吗?禁止模仿只是保证了自己的广告费不被他人利用,却无法保证自己辛辛苦苦开发出来的市场不被他人进入。市场是个大舞台,谁都有权上来表演,甚至大家同台表演。想要使自己更多地得到表演时间和表演空间,唯一的办法就是比别人表演得更出色。竞争对手只会被“比”出去,绝不可能被“打”出去。所以,如果没有着手妥善地解决上述五个问题,露露集团的此番出招,明显有“疑问手”之嫌。
疑问三:如何看待产品的生命周期?
其实,即便无人仿效,“露露”的本身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也已经是每况愈下了。虽然曾经是餐饮市场中女性的首选品牌,但在“茹梦”、“妙士”等品牌的冲击下已是今非昔比。如今,面对“天山雪”等“美貌”又“美质”的品牌威慑力,在餐饮市场中几乎沦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其中的根源,固然有仿制行为造成品牌附加值流失的因素,更重要的,却是“露露”十年一贯制、经久不变的产品。
品牌的再循环是品牌构建过程中的一项基本策略,不论品牌的长期销售趋势是上升还是稳定不变,抑或是下降,都必须在一定的周期内对品牌产品进行适当的更新,并再次启动广告、促销等运动。再循环是提高品牌市场占有率的一种更有效的方法,它比企图不通过新颖性和刺激性而延长品牌寿命的方法有效得多,因为再循环可以使消费者对品牌做出重新评价。对于快速移动产品来说,由于本身的技术壁垒不高,品牌几乎成了自身利益的唯一保障,品牌的再循环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技术。但是非常遗憾,除了“宝洁”驾轻就熟地不断使用这一技术之外,国内的其他企业还无人尝试。露露集团此番出招,已具有了品牌再循环的色彩,但在关键之处,却露出了要命的破绽。一是时间。品牌再循环的时间,以每三到四年一次为宜。但在不同的条件下,再循环的时间有时还需要提前至两年。比如竞争激烈,替代品牌发展迅猛;又比如这种品牌在初始成长周期就存在一些不足等。“露露”错过了最佳的时机。二是内容。品牌的再循环不应该只是“化妆的改变”,功能上的改进才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在这一方面,“露露”没能给市场一个新意。三是宣传。再循环的广告宣传,应把品牌的功能特性放在首要位置,使其成为影响品牌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巩固原有消费者对品牌的忠实度,并配合其他刺激因素一起吸引更多消费者的青睐。“露露”的广告,却把宣传的核心定位再了形象代言人身上。
疑问更大了!
如果露露集团确实是实施启动了品牌再循环,却为什么没有从产品的功能特性方面进行改进?如果说仅仅是为了打击仿制者,那么产品的生命周期问题谁来解决?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则留给杏仁露市场的巨大市场空间由谁来填充?有一点必须清楚:这不是企业与企业、竞争者与竞争者之间的事,而是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事。还好,急于做出反应的四海、哈露等企业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露露”或许还有机会。
还有疑问四,好好的植物蛋白饮料“老大”地位没有彻底的稳固,为何又分散资源“杀”进了果汁市场?尤其是拥挤不堪的橙汁市场,“露露”准备从谁那里拿到市场份额?“酷儿”、“统一”,还是“汇源”?消费者是否认可这种从植物蛋白到果汁的品牌延伸?衷心地希望,“露露”已经想好了,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上篇:
案例分析:服装专营店中的视觉营销
下篇:
营销策略的故事与启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