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美介入户外浅谈中国户外产业边缘界定
0 ihunter 2010/04

从国美锐动介入户外产业谈户外产业边缘界定

 

很久很久以前,我们把户外店老板们从事的工作领域,驴友们的活动范围及围绕着该领域,该范围的供应链上下游,统归为中国户外运动产业。慢慢地,随着一些主力品牌在商场通路快速发展,百货公司运动楼层,运动连锁专业店的户外区(及属于这些区隔的消费者群落)终于被验明正身,批准进入户外产业圈圈(简称泛户外,被户外或大众户外)。

 

今年,国内户外产业发生了两件大事,探路者上市,国美介入户外零售经营(一个已发生,一个即将发生),这让我再一次深感对中国户外产业边缘有重新界定之必要。为什么一个被部分圈内人认为无比小众(要想死得快,赶紧做户外)的产业,居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现上市企业,并同年引来国美这类大鳄垂青呢?

 

有些朋友开玩笑称是不是国美高层喜欢玩户外?玩笑归玩笑,个人以为,无论该司高层是否喜欢户外,国美决策投资做任何事都不会是某某人一拍脑袋,其必然经过了对市场的精细调研(李宁做AIGLE前也对中国户外市场做了调研,但很遗憾当时的调研报告揭示了产业规模,却因种种不想细聊的原因,其战略指导意义并不大)。

 

能在调研后还吸引大鳄国美坚定进入的产业,其规模,边缘,平均成长率是否需从新界定呢?从投资回报角度出发思考,以国美之规模,势必不会对一个只有四五十亿虚数总市场份额,年均成长率30-40%的产业进行投资(如他们调查到这样数据还杀进来,那是不符合正常投资理念的)。那么,是不是户外产业的实际的,模糊的本体比我们原来估算大很多很多?假如我们过去对产业规模,边际界定分析出现了问题,问题根源又在哪里呢?

 

因本人多年前曾参与本产业规模数据调研(该调研+主流品牌年增长率成为当前业界广泛使用的针对现有产业规模之估算模型),个人以为,抛开一些统计技术方面偏差外,我们针对产业规模的趋势判断,或许选择了错误方法。

 

而方法选择偏差,又似乎源于认识论偏差,针对一个本应以其它思维范式(或根本不要思维范式)去分析的市场,我们采用了实证论(POSITIVISM),或实证论结合现象论(PHENOMENALISM)分析方式,就是把对市场数据的实证主义分析结合针对个体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分析嫁接在一起,得出市场规模判断。

 

当调研人员采用实证主义方法去关注,分析,回答那些什么,多少,多频繁,什么时候之类的问题时,其面临问题是:

 

1、 实证主义研究非常依赖现有理论基础,从而保证定义研究所需要的精准度(引自哲学家邦格,1998),而中国户外产业恰恰是一高速变化,理论基础与精确数据都十分匮乏的特出产业。

 

2、其它国家相关产业的理论分析基础,因中国特色(文化差异,产业发展阶段差异,经济差异,地缘/环境差异。。。),并不适用于拿来分析我国现有问题。
共3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收藏 有帮助 没帮助

上篇: 回顾阿迪达斯品牌09年第三季财报显示利润大幅下
下篇: 建材下乡产品入门清单谁说了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