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成本管理思想的演变
(一) 从成本管理的关注对象来看,成本管理思想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 要素成本管理
要素成本管理是以成本构成要素作为成本管理关注的对象。成本要素主要包括材料、动力、人工、费用等大类。在要素成本管理思想指导下,管理人员总是尽力减少材料、动力、工资、及制造费用的投入,从而,经常看到偷工减料、压制工资、拖延工时、设备超负荷运转、工作条件恶劣的现象。要素成本管理是一种初级的成本管理,只能适应经济发展基础差、人们思想理念落后和生活要求较低的历史阶段。
2、 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管理摆脱要素成本管理的局限,把目光转移到作业上来,因而视角更高,视野更宽,看法更加综合。作业是指在一个组织内为了某一目的而进行的耗费资源的工作。这里的资源主要是指成本要素,所以,作业是要素费用的载体和综合。作业成本管理最大的意义是重视作业动因,通过分析作业动因与最终产出的联系,来判断作业的增值性,从而力求减少和避免非增值作业,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作业成本管理理论认为,为生产最终产品所需的且不可替代的作业或为最终产品提供独特价值的作业为增值作业;反之,则为非增值作业。一般企业的购货加工、装配等均为增值作业,而大部分的仓储、搬运、检验,以及供、产、销环节的等待与延误等,由于并末增加产出价值,为非增值作业,应减少直至消除,以使产品成本在保证产出价值的前提下得以降低。
3、 流程成本管理
流程是围绕实现客户价值的工作过程和方法。流程是作业的先后安排。流程成本管理就是以流程作为成本管理的关注对象,通过发现流程的不合理环节,开展流程再造、重组和优化,提高工作效率,加快资源流转,减少资源占用,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实现精益生产,增加投入产出水平,达到全面降低企业产品成本比率的目的。
(二) 从成本管理的目标来看,成本管理思想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1、 压缩成本管理
压缩成本管理的目标是成本总量的逐年减少。成本管理的成绩往往描述为:“比上年减少百分之几”。所以,说到成本管理,其结果“不是虐待机器就是虐待人”:该修的设备不维修,该聘的人员不聘用;机器一天天陈旧,人员一天天流失,这时,工作量却一天天增加。最终结果是机器不勘重负,员工怨声载道,供需关系紧张,客户需求不得满足。压缩成本管理的结果不是企业的迅速扩张,而是企业的停滞不前甚至不断收缩。
2、 投入产出管理
“投入产出管理”克服“压缩成本管理”思想的片面和偏执,用联系的观点来处理问题。投入产出成本管理讲求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倾斜。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成本目标总是和产出联系起来考察的,管理者关注的重点不是成本总量,而是单位成本;不是绝对成本,而是相对成本。投入产出成本管理的重要工具是本量利分析,本量利分析着重研究销售数量、价格、成本和利润之间的数量关系,它所提供的原理、方法在管理会计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同时它又是企业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重要工具。
二、传统成本管理的思想的特点
上篇:
财务管理与控制(4)
下篇:
实用主义企业竞争力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