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中式快餐是如何崛起的
0 ihunter 2013/05

杨静,这也是中国上亿打工仔背井离乡的艰辛缩影。16年后,当初一无所有的杨静从内心深处的渴望,激发出强大了自己的正力量,从一个餐厅的小小服务员成长为愉筷中式快餐创始人,加盟店到今天将愉筷中式快餐开到遍布全国10多个城市。他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上演了一场“屌丝”大逆袭的商业喜剧。

俏江南“偷”来的厨艺

每一个小人物故事的开始总会细微而艰辛。

1997年夏天,17岁的杨静中职毕业,面临就业。当时家乡人成群结队地奔赴北上广打工,杨静也加入打工大军前往北京。

北京的冬天寒风凛冽,下班后走在夜深人静的路上,踩在雪地里的路上嗤嗤作响,呼出的气体在寒冷的空气中瞬间变成一段白雾。杨静很想念离开半年的家乡,重庆市南川区的一个乡下。

彼时,杨静在阿兰酒家当厨工已有半年,阿兰酒家是日后在餐饮界名声鹊起的俏江南前身。“因为人生地不熟,没多少文化,又不想进工厂,只能选择餐厅干活。”杨静回忆起当时的选择时,一脸无奈。

那些苦闷的上班时间,只能在厨房按照主厨的意思将菜切好,打好下手,人生的出路在哪里,是做一辈子的墩子,还是有一天能出人头地?彼时的杨静心理第一次发生强烈的危机感。既然选择了餐饮,就扎实学到餐饮技术。此后,他格外留意厨师们是如何制菜的。每天在厨师们炒菜时,时不时偷看,用料,火候,等关键要素。下班后,其他同伴都在打牌聊天抱怨时,杨静却在微弱的灯光下整理白天“偷”来的厨艺。为了学到川菜的精湛厨艺,杨静经常给大厨端茶倒水,憨厚的做事态度赢得了大厨的真传。日积月累,杨静已掌握了川菜的基本要素。

1998年,张兰斥资2000多万元创立“阿兰会所”。杨静看着阿兰会所的生意一天天渐好,而他也当上后厨,在后厨的日子他掌握了制菜的精髓,而这时的杨静不仅仅是纯粹为打工而生活,他的心中已萌发从后厨制作到前厅的经营,他都要熟悉,心中也腾升起日后自己开这样一家店,来经营自己的事业。

杨静从一个后厨的打杂工再到前厅的服务生,他经历了从阿兰酒家再到阿兰会所变迁,也见证了其成长。“我很佩服张总的勇气与执着。”杨静说,直到今天他开愉筷中式快餐的动力都来自——对餐饮的坚韧精神。

机会总是不期而至。杨静通过圈内的朋友介绍,在临近北京南站的饺子园当上了行政总厨,这一年他23岁。日渐羽丰的杨静又接到来自峨眉酒店老总的邀请,这一次是他真正开始管理餐厅经营,小到餐厅的清洁大到餐厅的节假日的促销都要一一亲自和员工们一起去做。

正是在不同岗位的历练,让杨静从餐厅后厨再到前厅经营,实践中总结出较经营理念,也为今日的愉筷餐饮在选址经营上提供很多实战经验。

站上巨人的肩膀

没有什么能阻挡一颗永不安分的心,即使是他现在过得是较为舒适的生活。

2006年5月,杨静在海口创业经营餐饮一年后,再次回到北京。二度创业的他决定继续经营快餐,他并没有头脑发热,经验教训使他变得越来越理性,一是自己从业经验,二是快餐投资少。经营前期,杨静花了3个月的时间和精力,“每天骑自行车在北京城转悠,店面贵了不能接,偏僻不能要,只有那么多资金。”餐厅最终选择在北京马连道茶叶市场,开业的8天时间,他瘦了13斤。

从此,杨静就锁定经营中式快餐,他分析:一方面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一方面属大众餐饮,人脉资源要求相对低。

2006年底,杨静回到家乡重庆,正式开启他的愉筷餐饮之旅。

收藏 有帮助 没帮助

上篇: 想在网络上面创业,你不得不去考虑的问题
下篇: 刷“马桶”刷出的千万富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