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文化建设唱响“春天的故事”
0 ihunter 2012/07

   ●从今年起,将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将文化相关专业人才列入全市紧缺人才引进指导目录,对引进人才给予住房、科研等相关优惠待遇。
   ●市年度土地使用计划将优先安排文化产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本报记者 海鹰 陈泥 刘艳
   厦门文化建设正满怀豪情地演绎着“春天的故事”。近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改革发展,加大我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文艺精品创作喜结硕果,重大文体活动精彩纷呈,群众性文艺活动蓬勃开展;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发挥对台文化特色和区位优势,对台文化交流与合作更深入开展。
   抓文化就是抓发展,在文化改革发展过程中,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成为重要推手,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劲往一处使,形成了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记者了解到,从今年起,我市将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共同推进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正得以不断健全:宣传部门统筹协调,加强指导;发改部门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制定相关投资政策;财税、金融、工商等部门积极落实关于文化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机制;人事、编办、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规划、国土、信息产业、统计、商贸等部门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支持文化发展;文化、广电、出版、教育、科技、旅游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能,积极承担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投入


   近年来,我市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通过创新投入方式、完善投入机制,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完成文化惠民工程。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市级财政为文化事业投入累计达25.67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5倍,建设各类重大文化设施项目8个。
   “十二五”期间,市财政部门将继续支持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投入,逐步健全覆盖全市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支持大型现代化文化基础设施、乡镇文化站和城市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文化品牌的打造,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  
   文化改革发展,人才是关键。为了形成各类文化人才竞相涌现的生动局面,目前我市正积极实施文化名家工程,坚持抓好“五个一批”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造就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文化领域的拔尖人才;有关部门大力面向全社会招聘、引进高精尖人才,将文化相关专业人才列入全市紧缺人才引进指导目录,对引进人才给予住房、科研等相关优惠待遇。今后,我市还将完善对突出贡献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才的表彰和重奖制度。


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良好的政策和发展环境,据悉,为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今年我市将继续完善财税、投融资、人才等配套政策。我市规划和财政部门积极出台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安排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对重点文化项目和闽台特色产业项目予以扶持或奖励。市土地部门对文化产业发展给出了“大礼包”——在供地政策上,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将得到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市年度土地使用计划将优先安排文化产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为了推进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市发改委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积极协调项目建设中的有关问题;完善、规范项目审批环节等有关工作,进一步提升项目审批效率,力争做到审批零等待。市地税部门则陆续出台多项税收奖励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企业做大做强。据统计,近年来厦门地税部门已累计兑现各类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减免近400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人表示,今年我市将引进和推进一批新媒体、影视动画等新兴文化产业领域的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示范区、区域性影视产业中心等文化产业园区。

收藏 有帮助 没帮助

上篇: 进口米压低了低端米价格 骨干粮企都在想办法降成本
下篇: 央行近8年来首次净卖出外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