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农村金融调查报告
0 ihunter 2011/12
重庆大足,因县境内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大足石刻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足石刻名扬四海。邓小平同志1986年参观后邓小平连说五声:“中国的了,中国的了。”

  大足距重庆市区80公里,位于重庆市规划的一小时经济圈范围内。大足是一个典型农业大县,幅员面积13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万亩,总人口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7万人。2007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8.1亿元,农业增加值1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4%、12.5%; 农民人均纯收入4231元,同比增长20.0%。目前,大足县已初步形成以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生态旅游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经济体系。

  大足是重庆市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地区,2008年9月2日,汇丰银行设立的重庆大足汇丰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大足汇丰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汇丰银行在中国设立的第二家村镇银行,也是由外资银行全资设立的重庆市首家村镇银行。其正式开业,标志着汇丰银行成为第一家进军西部农村金融市场的外资银行。汇丰银行主席郑海泉说:“成立重庆大足汇丰村镇银行是我们发展农村金融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汇丰希望将国际经验带入中国农村地区,发展可持续的农村金融经营模式。”

  日前,笔者和重庆区县经济学会杨成理副会长,重庆市委党校罗晓梅副校长,宋爱苏教授等一行考察大足县农村金融,大足县金融办、农办、农商行、农业银行、乡镇党委书记、镇长、农户代表共30多位汇报了大足农村金融现状,现综合整理,报告如下:

  大足农村金融规模是影响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重要因素,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金融,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通过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驻足各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大足金融服务经济的功能明显增强,金融发展的环境明显改善。 大足金融是重庆市发展最好的区县之一。

  一、大足县金融业发展特点

   (一)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目前,大足县拥有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农发行、信用联社、邮政储蓄等7家银行类分支机构,网点89个,从业人员658人;拥有人寿、人保财险、天安、平安、太平洋等5家保险类分支机构,网点14个,从业人员601人。汇丰村镇银行、重庆银行大足支行已经正式成立运营,初步形成较为健全的金融服务体系。

   ( 二)政府投融资平台发挥良好作用。近两年,大足县成立了县国资公司、丰足农业公司、吉宏担保公司、县公路建设总公司、县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金馨苑公司、水利建设公司、地天泰公司、旅游开发公司等一批政府投融资平台,资产总额达到10.8亿。截止2008年6月末,全县政府性贷款余额达至2.9亿元。预计今年余额将达到5.4亿元。目前,正抓紧开展国有投融资平台整合工作,政府投融资平台在基础性、公益性建设项目中的主导作用将进一步发挥。

   ( 三)农村金融业发展强劲。2007年末,全县银行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9.6亿元和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8%、22.9%,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6、6.5个百分点,高出全市平均水平7.0个、8.6个百分点,与2002相比,存贷款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0.1%、6.6%,一改连续几年低速增长的态势,长期以来的存贷倒挂现象得到有效改善。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1.1亿元,增速达到24.9%,大大高于往年l 0%的平均增速。保险密度、深度分别达到1.22%和111元。今年1—6月全县银行类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5.0亿元、2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2%、10.6%,比年初增长11.1%、4.7%;保费收入0.8亿元,同比增长23.9%。

   ( 四)金融生态不断优化。各银行机构通过坏账核销、依法收贷等措施,加快处置不良资产。2007年底,不良贷款率比2006年下降7.6个百分点,降到l2.2%。今年6月末,全县不良贷款率进一步下降到6.8%,比年初下降5.4个百分点。同时,大足县政府成立了金融办,建立了金融季度联席会议分析、金融年度目标考核等制度,进一步加强了银政、银企沟通和合作,大足金融生态环境是近1 0年最好时期。但这是在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向好情况下取得的,从金融规模、发展质量上与重庆市政府要求和先进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需进一步努力。

  (五)创造了多种农村金融服务新型模式。围绕县域经济呈现的“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农户大户带动型”等新型模式,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大足支行根据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需求在支农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对重庆采阳农业发展合作社、大足海天石魂农业科技公司、荷香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恒绿茶业公司,良茂米业公司、加丰米业公司等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支持了正州牧业公司等种养殖产业龙头企业,支持了三驱镇和石马镇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宝顶镇养蜂专业合作社、铁山镇葡萄种植协会等专业协会和种养农业大户,截至2008年6目末,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大足支行各I项存款余额21.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亿元。各项贷款中,农业贷款余额7.3亿元,占61%;其中农户贷款余额6.6亿元,现有户数20232户(农户贷款中的小额信用贷款余额2亿元,户数17918户,农户联保贷款余额325万元,现有户数176户,农村个体工商户授信贷款余额2523万元,现有户数365户)。

  (六)是根据农村市场需求的变化提供相适应的综合性金融服务能力提高。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大足支行适应城乡统筹发展要求, 充分运用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个体工商户授信贷款、公证贷款、农业产业大户贷款等现有贷款品种,大力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增加服务“三农”的融资方式、业务品种和服务手段,在满足广大农户基本生产生活资金需求的基础上,更好的满足广大农民发展规模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非农产业等多层次的信贷需求,促进其增收致富,为农村经济主体提供多品种、宽领域、多层次的优质金融服务。拓宽服务范围,从支持单个农户向支持农户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并重。结合全县农业产业化起步早、发展快、特色鲜明、客户资源丰富的优势,围绕大足县“现代农业基地”和“国际旅游胜地”的定位,着眼于“发展大农业、提供大服务”的趋势,由过去支持粮食生产拓宽为支持大农业,由支持传统农业拓宽为支持特色农业,由支持农业种养业拓宽为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推行功能日趋完善的“农信银”、农民工特色卡、小额支付系统和信合平安卡等方便快捷的结算渠道,使广大农户享受到更为便捷、贴心的金融服务。

  二、大足农村金融存在问题

  (一)、农村金融主体欠位,农村营业网点欠位,专业人才积累欠位,金融体系薄弱。大足三大金融服务体系中,国有商业银行管理权限上收,分支机构逐步淡出农村,2007年,工农中建四大行共有营业网点17个,比2002年减少6个,减幅达到26.1%,绝大多数乡镇只有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机构从业人员从2002年的278人减少到214人,减幅23.0%。从四大商业银行与全县贷款余额占比看,只为20.7%。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县域内唯一的政策性银行,近年服务领域虽有所拓宽,但其商业化运作和大客户策略难以辐射到广大农户。邮政储蓄基本“只存不贷”,更成为农村金融资源向“城市化”转移的管道。由于多数金融机构总体布局呈收缩趋势,县域金融服务的重任落在农村商业银行(原农村信用社),但“一社”难以支撑“三农”,难以有效满足县域经济需求。

   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缺位,导致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农业贷款担保机构难找。从目前金融机构对贷款对象的要求来看,农民依靠自身基本无法向金融机构提供有效担保,但农村金融中介服务机构较少,功能单一,还没有专门为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基金或机构。尤其是对农户和农村企业而言,在目前信用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不健全而自身抵押不足的情况下,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二是农业保险缺位。“多年致富、一灾致贫”、“一朝滞销、一季亏本”是农民经受双重风险的直接体现。由于农业面临市场和自然的双重风险,致使一些农民在扩大生产规模时顾虑重重,裹足不前,丧失了商机。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赔付率让保险公司“望而却步”,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统筹农业保险发展。按农业受灾损失率制定的农业保险费率一般占农产品产值的8—12%左右甚至更高,农民虽有保险的强烈要求,却没有承担高额保险费的能力,财政税收支持力度不足,缺乏有效的保险手段和风险分散机制,从而导致农业保险的承保密度低。

  (二)、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三缺失”

  1、缺失品种创新。从产品创新上看,虽然目前城市中金融产品创新层出不穷,而广大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依旧单一,大部分乡镇金融产品只限于存款、取款、贷款和一般的汇兑,中间业务发展滞后;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保险更是严重短缺,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农业贷款风险缺乏有效化解的途径。农业保险、信托、租赁等业务的开展仍处于探索之中,投资理财、网上银行、银行卡等新型金融业务少有办理,金融服务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加之县域金融竞争加剧,新增机构对存款市场的再度分化和自身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工作对接,这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削弱我们信贷资金的供给。 中间业务发展滞后。投资顾问、项目理财、网上银行等更是难以推广。

  2、缺失政策创新。“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政策未完全到位。由于农业风险较大,使得农村信贷条件苛刻、门槛较高,农民“难贷款”问题仍然存在,限制了支农作用。

  主要体现在政策创新不足。从政策创新上看,“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政策未完全到位。由于农业风险较大且无合适抵押品,使得农村信贷条件苛刻、门槛较高,农民“贷款难”问题普遍存在,限制了金融支农作用;而发生其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后,农业生产以户为单位的分散经营与农村金融在向商业化转轨进程中实行集约化发展战略的冲突。比如在产品创新方面,目前信贷产品以及授信额度、期限等还不能较好适应“三农”需要。在现行信贷政策条件下,担保抵押资产是否充足是决定银行贷款的主要条件,纯粹的信用贷款根本没有。而广大农村中小企业其土地及建筑一般只占其资产结构的20%左右,普遍欠缺不动产担保资源。对多数农户而言,他们比较有价值的财产就是承包地,根据《担保法》规定:“抵押人依法承包并经发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使用权”可以抵押;“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抵押”。2003年出台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也没有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设定抵押。这些规定致使涉农融资中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往往不能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品,项目再好也难以获取信贷支持。据涉农部门调查,目前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全县种养殖农户、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企业借入资金的主要渠道为贷款,有45%的农户和65%的农业企业认为贷款需求不能满足。突出地表现为“四难”:即设施农业贷款难、项目农业和农业园区贷款难、初级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难、农村合作组织贷款难。广大农业企业和专业大户普遍希望真正按照农户的生产经营周期来制定农业贷款的期限,放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户担保贷款等信贷品种贷款额度,加大支持力度。

  三是信用体系。新农村信用保障体系的建设要遵循以道德约束为支撑、以制度规范为基础、以法律强制为保障的原则,加快构建农村和农户信用服务体系。建议:一是加快信用立法,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法律保障。通过立法制订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守信者,打击失信方的信用规则,使经济行为主体在维护正当权益上有法可依。二是开展“诚信社会”建设,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供道德保障。针对农村区域广、农业经济个体多的特点,在农村深入开展信用镇、信用村、信用农户的创建活动,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全方位推动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三是建立健全信用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通过稳步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切实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强化农民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努力实现政府、金融、农民“三兴”、“三赢”的良好局面。

  感谢大足县金融办、农办、农商行、农业银行、乡镇党委书记、镇长、农户代表提供资料及支持,在此一致并谢!

  蔡律 2008年11月10日  
收藏 有帮助 没帮助

上篇: 公关业中国加速度——《中国公共关系业2006年度
下篇: 案例:xx电子员工满意度调查分析报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