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轼危机拯救方案
0 ihunter 2011/12

元旦放假随团去了阿联酋迪拜旅游。回国后,打开网页才知道出国这几天国内关于茅于轼“批18一亩耕地红线”一事早已炒得沸沸扬扬,批驳的声音几乎成一边倒的态势。

众所周知,茅 于轼老先生是国内一流的经济学家,可谓德高望重、成就等身。作为一位在茅老面前还是后辈的管理专家,对于茅老我个人是非常的尊敬与敬重。然而,就这一次茅于轼老先生发表的观点——确保18亿亩耕地以保障粮食安全的观点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我虽有自己的看法,但可以肯定的说“茅老说错了”。

一直以来,茅老先生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自由市场的进程。可是,耕地和粮食问题岂能完全市场化。“只要中国有足够的钱,粮食保障可以在全球市场上解决”的想法不但错误,更是无稽之谈。

“日本消费的粮食中有40%靠进口,南朝鲜60%靠进口。”倘若茅老得出此结论果真参考了韩国与日本的情况,那么我则想反问:韩国与日本的人口总规模是中国的几分之几?韩日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谁亲谁疏?

答案几乎不言而喻。每年全球粮食交易量2亿多吨,中国每年粮食需求为5亿吨,中国如果缺粮,谁供应得起!如果中国与西方发生贸易或其他一切冲突,西方以粮食钳制手段时,茅老先生市场“无形的手”能否起到调节作用。

另一方面,如果茅老先生得出的此项结论是独立研讨的结果,那尚且还可以将其放在学术范围内讨论。可偏偏这个结论是在美国福特基金的支持下产生,那么就很难能够保证结论的独立性和所能体现出的价值中立。

温家宝总理一年来,在各种场合一再重申“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重要性,牵涉到国计民生,必须三思而后行,否则就是自寻死路。

如果说以往老先生的诸多爆炸性的言论冲击的还只是普通百姓。那么,这次发言且震撼了整个国家——在过去几千年中,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吃饭问题。没饭吃,就要饿死人,就要天下大乱。

基于此,茅于轼观点一经披露,理所当然掀起排山倒海般地质疑问责之声,这对茅于轼和他所在的天则经济研究所毫无疑问是场危机:无论茅于轼本人还是研究所,两者声誉和号召力在公众乃至政府面前都会大打折扣。

虽然与茅老先生七八十年的学术积累相比,我经验资历尚浅。但是对于他的这场危机,我却有自己的一套解决方案,即请老先生公开向政府和全国人民道歉,大度地说声“我错了”。当然,我的建议老先生未必就会采纳。

收藏 有帮助 没帮助

上篇: 企业管理典型案例评析(薪酬篇)之案例1:这个
下篇: 渠道为王?终端为王?——雪花啤酒某经销商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