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兵:长江商学院院长
①中国的民族企业正面临着边缘化危机
②未来5~10年将是中国企业最后的发展机会
③以市场换股权,以市场换“大脑”,整合跨国企业的全球资源,是中国企业惟一的发展途径
反方
黄鸣: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
①中国企业并没有陷入绝境
②厚实的基础远比塔尖的精英更重要
③市场换不来股权,也换不来“大脑”
④“商务启蒙”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惟一途径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以市场换股权、以市场换“大脑”的转变,是中国民族企业跳跃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企业跻身世界一流企业之林的最后机会。
新“洋务运动”:打造世界级企业的新思维
■文/项 兵
作者简介:项兵,长江商学院院长
在对全球企业500强按50个行业进行的分类排名中,没有一个中国企业入围其中任何一个行业的前5名,即使我们认为颇具竞争力的行业,如电器、成衣等,成为前5名仍是遥遥无期。在全球产业分工的版图中,跨国公司眼中的中国,至今仍然只是一个廉价资源的基地和巨大的未开发市场,对这些跨国公司形成实质竞争的商业对手寥寥无几。
与此同时,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给有志于跻身世界一流的中国民族企业留下的时间,已经非常有限。考虑到未来世界经济版图的重塑进程,考虑到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跨国公司在国内市场的本土化进展,对于诸多领域,5~10年内可能是一个比较准确的时间。如果中国企业不能把握这段时间充分发展自己,我们的民族企业很有可能会被“边缘化”。
面对悄悄加大的“边缘化”压力,中国的民族企业将不得不面临一个大跨度的、甚至是史无前例的跳跃。要成功实现这一跨越,中国的民族企业家们必须马上开展一场新“洋务运动”。
所谓新“洋务运动”,主要是相对于旧“洋务运动”而言。发轫于19世纪60年代的旧“洋务运动”,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但近150年过去了,技术层面上的简单模范或学习,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新“洋务运动”强调依靠我国最大的优势——新兴而庞大的市场,以市场换股权,以市场换“大脑”,最终实现中国民族企业的跨越和腾飞。
中国企业边缘化危机
不在平静中爆发,就在满足中陨落。中国企业正处在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危急关头。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低成本型的竞争对手不断涌现,包括亚洲的印度、越南和泰国等,以及美洲的墨西哥和一些东欧国家。这些国家在低成本方面与我们不相上下,甚至更低。中国“世界工厂”的优势正在被慢慢吞噬。
二是中国企业整合资源的能力严重不足。在全球范围内有效整合资源的能力,是问鼎世界级企业的一项必备素质。当前国内企业的整合基本上限于国内区域之间和产业之间的整合,如两岸三地的整合、珠江三角洲整合和制药业整合等。即使是先行一步跨出国门的中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能够做到某种程度的资源整合,但大多数也还局限在追求规模和效率,解决的只是企业目前的生存问题。中国的企业家必须认识到,局部整合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问题。
三是来自跨国公司的巨大压力,我们可以形象地概括为“三块板”:
“天花板”——核心技术。跨国公司在知识产权和专利、产业和技术标准等方面设置的“天花板”,极大地限制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向上的发展空间;
“地板”——对全球性销售网络的掌控。没有国际性的品牌和对销售网络的掌控,使中国制造业企业在直接拓展国际市场方面处于绝对的劣势;
中间的“隔板”——跨国公司的反倾销。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一些较具竞争力的产品(主要是具有成本优势和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屡屡遭到了多个发达国家以反倾销为名的阻击。这“三块板”使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甚至是本土市场上的发展空间,受到很大的挤压。
2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越来越多的市场和核心产业已经或将要逐步取消准入限制,跨国公司可以全方位地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近年来有了很大的进步。“硬件”环境包括交通和通讯设施不断改善,“软件”环境包括法律法规日臻完善,商业文化逐渐被接受。而中国市场经济环境的改善,越来越有利于跨国公司运用“阵地战”。这无疑增加了我国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
同时,经过在中国市场的多年蛰伏,跨国公司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运作中国市场的经验。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市场在跨国公司版图上的地位日益重要,作为其志在必得的市场,他们加大了在中国的投资规模和力度,投入更先进的技术,推出更新换代的产品,增派来自于总部的更得力的高管,更关注招聘优秀本土人才……这无疑进一步给中国企业增加了压力。
150年的旧框框
19世纪60年代,“师夷长技以制夷”,当时的“洋务派”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机器生产,实现了中国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飞跃。这对于中国企业经营管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经过150年的发展,尤其是近20多年的改革开放,“洋务运动”得到了延续。但仍然仅仅停留在了“请进来”(进行合资、引进技术)、“走出去”(到先进的西方国家取经)的层面上,没有跳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传统框架。
第一,采用“夷之技”和市场换技术等策略,这个策略假定跨国公司为了中国的市场和市场潜力,会把最先进的技术带到国内来并传给民族企业。现实情况是,到目前为止,这个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厢情愿的奢望,因为这不符合跨国公司的根本利益。跨国公司不仅不会这样做,同时他们还会用知识产权这个强有力的武器来抑制中国相关民族产业的崛起。近年来,外国企业起诉中国企业侵犯其知识产权,收取专利费之事屡有发生。
第二,科技日新月异,由于中国企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以及相应的开发能力,引进的技术很快就会被淘汰;而且引进的技术大多只解决了一时和某一方面的问题。所以,为了生存只有不断地继续引进更新的技术,始终走不出受制于人的困境。
而我们在自主开发的发展上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硬的方面,我们在研发资金投入上相比国外明显不足,而国外仅一个汽车领域的一家公司——丰田汽车投入的年度研发费用就高达61亿美金!在软的方面,我们在很多领域还缺乏管理大型研发项目的经验,缺乏国际视野和敬业精神。更重要的是缺乏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端人才,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已经不允许我们按部就班地自主发展了!
第三,跨国公司的“术”根植于其“道”,单纯移植他们的“术”,很可能是邯郸学步。派国人到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是提高我们科技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仅仅依靠这条路,我们很难学到最高的“技”,更为重要的是,被移植的“术”可能因为失去其土壤(“道”),而丧失再生的能力,至少是再生能力和速度都比不上“原产地”。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思路产生了很大的困难,已经无法解决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我们必须站得更高,用全球视野来看待我们的问题,彻底改变思维方式,寻求解决之道。
以市场换股权
三个围棋一段棋手联手,很难抵抗一个九段棋手。立志冲击世界一流的民族企业的上上之策(可能是惟一出路),是借一个九段棋手之力应对另一九段高手。这一“以强制强”的思路,就是新“洋务运动”的真谛所在。它是中国民族企业跻身世界一流企业之林,在全世界合纵连横的基础。
“以强制强”可行吗?让我们先看一看中国拥有的主要优势: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积累了丰富的OEM经验并拥有相对廉价的熟练技术工人,部分制造流程转移至中国可以降低制造成本。虽然面临着竞争,但我们低成本的优势在5~10年内不会动摇。另外,我国雄厚的外汇储备,也可以成为民族企业进行全球资源整合的有利条件。
大量的海外华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出去的几十万人,遍布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他们在海外生存和发展的事实,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开放性和包容性。海外华人可以成为中国企业进行全球资源整合的一个桥梁。
最为重要的是,中国有着广阔的市场,特别是在未来5~10年,中国在若干领域拥有全球比重较大的巨额订单,如信息、航空、汽车、电信等产业。善用这些订单的威力,通过这个大蛋糕的配发,我们可以实现现有行业的座次重排,重绘这些领域的版图。这可能是实现大跨越的惟一“杀手锏”。
在充分考虑到自身优势的情况下,我们实施的战略应当是:凭借中国巨大的市场对世界级企业的巨大诱惑力和影响力,根据行业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与世界部分九段高手联盟或兼并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采取拿来主义,以市场换“大脑”,以市场换股权,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在这方面,我们的一些企业已经做了和正在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例如,TCL收购德国施耐德电子、合并法国的汤姆逊,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视生产企业之一,并获得了一个全球知名品牌的所有权和全球性分销网络。例如,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
但是,中国整合全球资源的探索,目前仅仅停留在企业层面,规模和力度很难达到建立世界级企业群的要求。中国政府必须从大国战略的高度出发,利用我们外汇储备比较雄厚的优势,制定相应的政策,配合企业这一资源整合的主体,加大全球资源整合的力度,打造出世界一流的中国民族企业。
总之,在全球化的格局下,战略性地联盟或者收购世界一流的九段高手后注入巨额订单,进而实现中国顶尖企业的跳跃式发展,可能是中国企业问鼎世界一流企业的最后一次战略性机遇。
终极整合
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一体化和全球化,世界产业的新一轮洗牌已经开始。在这新一轮的版图重绘之中,锁定乾坤的因素将是跨国公司在全球有效整合资源的能力,特别是整合高级人才资源的能力。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指出,美国的最大资本是其人力资源,而非实物资本或金融资本。他认为,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具有在全球整合人力资源的独特优势——开放性与包容性兼备的文化,足以吸引全球最优秀人才的环境和政策,以及人尽其才的体制。
从本质上讲,一流企业的竞争就是一流人才的竞争。实施新“洋务运动”中的“以强制强”战略,最大难处就在于整合高级人才,而整合高级人才的关键是攻心为上。所以,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实现东方之“道”(比如儒家思想)与西方之“道”(比如源于古希腊,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后的西方主流文化)的融合。中国的文化天生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在这一点上与美国文化有着相似的特点。从百家争鸣到儒释道的共存共荣,从程朱理学到近代的五四精神,无不体现出中国文化海纳百川和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经过五四运动以来的历次精神洗礼,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有机“扬弃”,我们得以轻装上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框可以被冲破,中西文化的交融更加轻松。
全球资源的整合,归根结底是国际高端人才的整合。中国企业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在世界范围内系统地整合高端人力资源。这是最为重要的,也是难度最大的。但这也是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必须跨越的障碍。有没有天下人才为我所有的战略视野,有没有天下人才为我所用的巨大胸怀,有没有为天下人才乐为我用的文化包容性,都将考验我们民族的智慧。
传统文化不仅给了我们与国外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铜墙铁壁般的壁垒,也同样是我们企业成长发展的力量源泉。任何一个民族是不可能被消灭的,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不可战胜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经济的发展应与中国的现实土壤结合,应与传统的文化结合,应与广泛的社会层面结合,应与无所不在的大众生活结合。在宏观与微观、高端与低端的理论交融中,产生的朴素的、普遍的理念才更典型,更适应实际,更大众化。要与国际接轨,学习国外的先进生产力、社会文化环境和产业启蒙过程。中学为体,以传统文化的精神,启蒙当代的企业经营思想。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踏在中国的现实土壤上,以一种从容的心境,实现古今中外的和谐,在中国先贤思想宝库中寻找我们生生不息的原动力,就会实现我们经济的生活化、社会化和持续的快速增长,就会走出一条稳健而充满活力的特色之路,并最终崛起于世界经济之林,实现国际化。
这个时间不是5年10年,而是50年甚至100年,只要我们科学发展的步伐一刻也不停留!
我并不否认而且也坚信,在这之前会有一批而且是相当一批精英企业率先国际化,代表中国企业骄傲地走上世界的经济舞台。而这,亦正是项兵教授所期待并欣慰的。
上篇:
新品推介会如何筹备和召开?
下篇:
推广会,如何让第三终端客户心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