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民间提案:国家应设立市场推广局
0 ihunter 2011/12
仿佛在一夜之间,众多劳动密集型、外贸出口产品型企业轰然垮塌。据报道,从去年7月以来,已经有上万家港商在内地开办的中小型企业倒闭。而且这股倒闭潮还在漫延。从加班加点赶制订单到设备闲置、关门倒闭,个中缘由如何评说?政府部门应当如何帮扶?

显然,部分企业关门倒闭并非因为产品质量不行、生产效率不高、企业规模不大。以东莞合俊为例,原来它是国内最大的玩具生产厂家,曾为世界最大的玩具制造商美泰,和迪士尼、孩之宝等世界知名品牌OEM,产品远销欧洲、北美和日本,年销售额超过10亿港币。

那么,它的致命硬伤在哪里?据报道,合俊的OEM品种占九成以上,而自主品牌出口的不到一成。显然,它的致命硬伤在于没有自主品牌、没有掌握市场控制权。全球金融危机袭来,订单骤减如釜底抽薪,合俊立马偃旗息鼓。

一斑窥豹,没有自主品牌、没有掌握市场控制权是劳动密集型、外贸出口产品型企业的通病。不仅如此,这几乎是绝大多数中国企业的软肋。对症下药,政府应该在帮助企业创品牌、拓市场上多做文章。

在全球经济繁荣时期、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外订单如潮水汹涌,这些企业根本不用考虑销售问题。同时,由于有些企业在创品牌、拓市场方面存在畏难情绪,没有做品牌和市场的愿望、动力和能力。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着“不想做、不敢做、不会做、没钱做”的思想。如今,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政府部门理应大力帮扶企业坚定不移地创建自主品牌,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渠道。

如何帮扶?政府部门首先应该克服一些认识误区,校正行为迷途,突破体制机制障碍。

客观地讲,政府部门在支持企业创品牌、拓市场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一是认识不足和偏差。品牌一词出现在官方文件中还是近几年的事,前些年政府的工作重心多放在评“名牌”和“驰名商标”上。对品牌的内涵和作用缺乏深入、科学的理解。事实上,品牌和名牌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二是在实际工作中,存.com在“重质量轻品牌、重生产轻市场、重评奖轻指引”的思想倾向。比如,许多地方政府重奖名牌产品,这虽然也是强有力的扶持举措,但如同事后诸葛亮,对于质量过硬、获得了一定份额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然而,对于亟待创品牌、拓市场的初创企业来说,却如同镜花水月。并且,这种后置性的评奖行为对企业进行内生性的品牌建设作用不大;三是部门管理职责不清,谁都想管谁都管不好。名牌评选是质监部门在负责,“驰名商标”由工商部门主导,商务部启动了“品牌万里行”活动,而最应该承担指导责任的工信部却没有这方面的职能。

鉴于此,我们强烈呼吁: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创品牌、拓市场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大力扶持广大企业创品牌、拓市场。办法是:设机构、出指引、增投入、优服务、用民智。

一、设立市场推广局,组织制订出台品牌和市场建设指引。

建议中央政府设立市场推广局,各级地方政府设立相应的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帮扶企业创品牌、拓市场工作。拟订相关帮扶政策,组织制订品牌和市场建设指引等。积极推进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开拓内外市场。积极宣贯帮扶政策,做好对企业的培训工作。在机构设置上,窃以为将市场推广局设置在工信部为宜,因为品牌是企业内生行为。

二、加大投入、优化服务。

建议设立企业创品牌、拓市场专项基金,对合格的申报企业给予资金扶持。进行“知名品牌”评审活动,重奖“知名品牌”。积极搭建平台,如举办博览会、组织参加交易会等,帮助企业走出去,推介企业品牌,开拓市场渠道。

三、用民智。

在拟订相关帮扶政策,组织制订品牌和市场建设指引,推进企业创品牌、拓市场的过程中,要充分汇集民智,广泛听取企业、行业协会、咨询公司的意见,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在企业创品牌、拓市场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政府部门担当的是推动者、指引者的角色,创品牌、拓市场最终是企业自己的事情,应该用市场运作的方式实现。

创品牌、拓市场不仅是中国企业应对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权宜之举,更是中国企业走向成熟,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场艰巨而影响深远的伟大实践中,政府大有可为。许宗衡在2月23日召开的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品牌战略和标准战略……培育和提升一批知名品牌,切实增强深圳企业和产业的标准话语权。”“大力实施内贸战略,设立加工贸易扩大内销专项扶持资金,发挥好驻外办事处、深商服务中心和行业协会作用,积极搭建各种平台,鼓励企业建立健全国内市场营销渠道和网络,引导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企业和骨干企业实行‘服务直通车’。稍前,许宗衡还表示:“深圳财政2009年将拿出1亿元,到国际市场推介展销深圳品牌。”结合2月9日深圳市政府挂牌成立深圳市投资推广署,可以看出,深圳市仍以“敢想敢干、开拓创新”的精神,无愧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的荣誉称号。

深圳政府如是,其他各级地方政府同样可以大有作为。
收藏 有帮助 没帮助

上篇: 成长市场的需求点的时间把握
下篇: 特星:快公司“云战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