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葱/钛媒编辑】第一次见到黄继新是在一席的演讲现场。上场前,一身休闲装的他坐在台下昏暗的灯影中,略显紧张;登台后的他,俨然是一位技巧娴熟的演说者,语速快,并懂得控制演讲节奏。短短20分钟的演讲,席间掌声不断。
他在题为“我们为什么需要社交网络”的演讲中提出,社交网络发达的原因是用户需求“被认可”,而“所有人都希望被认可”,正是知乎这个定位于高质量内容社区创办的起点。
知乎是一个问答类社区,定位为“中文互联网上高质量内容社区”,自2010年12月内测算起,至今已经低调前行了两年零五个月。作为知乎COO,黄继新在接受钛媒体记者专访时说,他和他的团队用这两年半的时间“验证了一部分最初的理想”,即在国内互联网上建一个高质量内容生产平台的可能性。
钛媒体记者日前对知乎团队进行了一次探访,围绕知乎的核心价值:“用户”和“社区”,COO黄继新也直面知乎难点与痛点。
知乎缘起
网络让信息极大丰富,而如今网络上滥竽充数的、毫无营养的内容比比皆是。黄继新觉得“中文互联网不应该这样”,而他对高质量内容的情结,始于2007年起参与的集体博客apple4us。
这个集体博客由黄继新的好友张亮发起,起初由几位爱好科技的朋友自发写作,讨论和分析国外科技业最新动态,从苹果公司动态,延展到互联网产品设计、行业趋势和网络文化等。后来,核心成员陆续邀请到一些未曾谋面的写作者,慢慢积累了将近四十个不定期贡献的作者。
apple4us通过无边界创作形态,产生了大量高质量内容,读者众多。写到2010年,黄继新和朋友们开始琢磨,协作博客是否有更大的未来?同年秋天,诞生于硅谷的问答社区Quora吸引了他的注意。彼时在创新工场做投资经理的黄继新,因为工作太忙几乎放弃了写博客,却很有动力在Quora上勤奋的回答问题,“我开始问自己‘为什么’”。
差不多同时,知乎创始人周源也受到Quora启发,创办一个同类问答社区的想法有了雏形,并已经找到李申申来负责技术架构,为创新工场考察项目的黄继新与这二位不谋而合,即问答模式相比写博客,极大降低了原创内容的门槛——这事儿靠谱!于是黄继新正式加入,知乎创始团队从此诞生。
知乎的第一笔投资来自创新工场。创新工场投资经理张亮对钛媒体记者说,决定投资的最直接原因,一是看中了问答产品形态,“能够整合以前互联网上没有的知识、见解、经验”;二是看中了团队,“这个团队有能力让用户持续不断的分享”,同时透露,这一投资决定“真没什么阻力”。
从封闭到开放:如何做大用户?
知乎创始团队成员,有的是传媒人背景,有的拥有互联网创业经历,他们发现,“互联网圈子中的人是一群最愿意分享、并到处贡献内容的人”,于是,最初核心团队中的七个人就分头邀请朋友加入来试用,并决定采用同Quora类似的邀请制。
李开复、徐小平等微博名人,以及一众经验丰富的互联网从业者,都是知乎的第一批用户。创始人首先动用了各自在媒体圈积累的人脉,从身边的朋友、以前接触过的行业大牛开始,一个一个邀请加入。
例如,早期活跃用户边江(曾任百度贴吧产品负责人),就是以朋友名义邀请而来,因为“懂搜索”,很积极的回答了大量关于搜索的专业问题,对知乎这一鼓励经验分享的模式十分认同;但并非所有人都理解知乎的想法。边江在向自己的朋友毕胜(乐淘网创始人)推荐知乎的时候,就遇到了这样的麻烦。
毕胜起初的犹豫是觉得知乎“太小众”,并不太上心。结果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通过知乎招到了两个得力的员工,并对外评价说“都很靠谱”,以乐淘网为代表的电商类话题也成为热门话题。一时间,引发了众多创业圈朋友对知乎的关注,这其中就包含优米网的创始人王利芬……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后来,先期用户被授予了邀请码,继续去邀请他们认为“专业”的人来贡献内容。一个一个的邀请,无疑是个“笨办法”,但效果却出人意料。
可以说,邀请制是类似于“打预防针”的做法。早在两年前,创始团队的成远曾解释过,问答类社区的开放很容易导致“作恶”空间的存在。而要实现所谓的“高质量内容”,营造前期的社区氛围很重要。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前期累积的用户能够帮助知乎的社区运营团队摸索一些社区规范,“待社区壮大后,才能支撑足够多的用户对内容进行消费。”
黄继新向我们介绍说,知乎早期积累的2000多名用户,都收到过创始人发来的邮件,询问其对社区体验的反馈和建议。这些建议,对知乎探索社区规范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时,他们也成为知乎的口碑传播渠道,通过辐射状的传播和邀请,帮助知乎增加了曝光度。
但知乎团队对开放问题一直很谨慎,直到2012年底才正式开放注册。邀请制为什么持续了近两年?黄继新告诉钛媒体记者,“我们很慢,是因为我们一直希望维护一个氛围,同时在有限的用户量下,不停的优化社区机制。”
开放注册后,用户大量增加,类似于论坛时代的“楼主”、博客1.0时代的“博主”,渐渐的,知乎让“题主”这一称谓流行起来。著名“知友”田吉顺就是从普通人成为知乎“名人”的典型。
田吉顺本人是一名妇产科医生,在自己新浪微博上已发表了2900多条微博,仅拥有六百多个粉丝;一年多前,知乎上展开了一场医患关系的讨论,田吉顺出于兴趣加入了知乎。后来,凭借专业而严谨的回答很快成为知乎名人,获得了18790位关注者,而他累计回答问题335个,得到了一万个“赞同”。
黄继新对钛媒体说,“这一数据已经能够证明知乎和其他社区的本质不同:内容质量之‘美’”。他对于“美”的理解,是“社区内容对其他用户的价值”,同时,回答者和分享者也通过被“赞同”的方式得到了认可。
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两个:第一,留住老用户;第二,同时扩大新用户。而黄继新告诉我们,内容是知乎最大的资源,社区运营上基本是围绕“内容”进行。
对于已注册用户,知乎考虑的是“用户能得到什么”?因此运营团队认为,“激励”是留住用户的良药。所谓的用户激励很简单,就是回答、然后拿“赞同”。
这样够吗?黄继新对钛媒体说,“这个机制显然是不够的。” 但是两年来,知乎从来没搞过“积分”、“排名”等这类花哨的激励功能。为什么不增加?他说,
“因为一旦这样做,我们看到的干扰就太多了! 我们就是为了保持一个单纯的激励机制,提问、回答、感谢、投票、再加上关注——没了。我们就是想耐心看看,人们会因此得到多大的激励。” 而截止到目前,用户已接近百万,这个就是最好的答案。
当然,对于老用户,附加和潜在的激励是有的。知乎用的办法是“帮助用户建立个人品牌。”
例如,每周群发给用户的《知乎精选》帮助优秀的回答者进行传播;还有定期向新闻媒体发送的《知乎Newsletter》,现在已经有不少媒体通过知乎联系到采访对象,让用户在个人领域的见解得到传播;此外,知乎还推荐过不少用户参加各种行业沙龙、公众演讲(例如,南方报业的Think+等),都是提高已有用户黏性的法宝。
上篇:
谷歌是如何以简洁赢取用户的?
下篇:
用户为什么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