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商业机会:将隐私出售权还给用户
0 ihunter 2012/07

关于互联网,你肯定耳闻过的一种说法:我们用自己的隐私换取免费服务。这是指,你的个人信息对某些公司而言,比对你自己更有价值。当在你浏览网页时,这些公司从你的浏览器中获取你个人信息,然后将之处理成对他们、对你都有价值的东西——事实是,这个故事有些言过其实。但这不足为奇,因为这套说辞可以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收入。

古怪的单向协议

但就算这是一项协议,它也是一项奇怪的、单方面的协议。要想理解这种你每天都用自己的隐私进行了100次的交易,请阅读和同意以下内容:

“通过阅读本协议,从今日起,你授予《科技创业》及其合作伙伴无限的权力来拦截和审查你的阅读选择,出售由此收集到的分析结论,永久保留这些信息,并可以无条件地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事实上,上述声明与我们通过每一次点击鼠标进行交易的条款并不完全相似——因为你已经看见了我们的条款,所以,为了真正地提高两者的相似度,我们还需要将这份声明隐藏起来,放在杂志后面几页的空白处,并在文本的末尾处标明:本协议随时可能更改——这下,你明白了吧?这项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的交易是隐藏的、不需要经过和我们协商的。这项交易就像是自助餐,而你生活的隐私(位置、兴趣及朋友)则好比是一道道餐点。

为什么感觉我们并不怎么重视自己的隐私呢?部分原因是,各路运营商一直在这样教育我们。Facebook就不止一次地无视其用户的隐私偏好设置,用新的默认设置取代它们。然后,当公众的抗议强烈到他们不得不面对时,再恢复用户原本的设置;当然,也只是看上去“原本”而已,实际上隐私性会略微低些;而且在恢复的同时,它还会给已经异常复杂的“隐私条款”再增加几行内容。

即使你阅读了协议中晦涩难懂的条文,这也不代表你就明白了它们究竟意味着什么。人类非常不擅长判断此类决定的“净现值”,因为其后果要很久之后才会显现。如果抽一口烟,瘤子就立刻长出来,那么就不会有人抽烟。大多数的隐私泄漏不会直接对我们造成身体上或情感上的伤害。但是,一旦一大群人泄漏了大量的隐私,危害便无法避免。我们所有人都听说过某人因为在工作中泄漏了隐私而被解雇的故事吧?

过度散布信息的后果不可控

社交媒体设计了许多陷进来诱导我们泄露自己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泄漏得越多,我们面临的危险就越大——人们主动泄露信息的行为是有规律的,比如倾诉、求助;但当我们的信息在网络上可以被任何人随意观察、传播时,是无目的、无规律的,于是,一切都变得不可控了。

比如,当你新进一个社交圈,而你的老朋友突然出现在派对上,并向你的到来表示祝贺,这时,你过去的社交成果对新圈子也发挥了作用,我们称之为“社交强化”。一般说来,你的个人信息暴露得越多,“社交强化”的程度就越高。但事情并非总是如此。一些你以为会产生轰动效果的隐私泄露(比如“我要离婚了”),却只在你的社交圈里带来了一些无足轻重的闲言碎语;而另一些表面上看来毫无意义的交流(“我穿这条牛仔裤,屁股是不是看上去显大?”)却能产生一连串的反应。

这是为何?行为学家将之称为“部分强化”,这是我们所知的最有效的行为训练技巧之一。给一只实验鼠一个可以在需要时提供食物的杠杆,该小鼠只有在饥饿时会压杠杆;而给它一个无规律提供食物的杠杆,它便会无休止地压杠杆——社交媒体诱导我们不经意间暴露的各种信息,便正是这柄无规律、可无休止供货的“杠杆”——你不知道这些“货”会产生怎样的涟漪。

网络隐私保护四项机制

社会该如何更好地保护网络隐私?正如劳伦斯•莱西格(Lawrence Lessig)在其撰写的《代码:塑造网络空间的法律》(Code and Other Laws of Cyberspace)一书中指出,有四种可行的机制可用于更好地保护网络隐私,它们分别是:规范、法律、代码和市场。

但迄今为止,我们在上述各个方面都做得非常糟糕。以规范为例:在改进隐私权决定方面,我们采用的主要规范机制是一种“善意侵犯”,尤其针对孩子。学校、图书馆和家长都以“保护孩子、远离其他成年人”的名义,使用网络间谍软件来获取孩子的每一次点击、状态更新以及即时通讯。换言之:我承认你的隐私应该被尊重,但侵犯你的隐私时却另当别论(噢,如果你竭尽全力想绕开网络监管,你的麻烦就大了)。

法律方面呢?在美国,目前非常流行一项名为“禁止追踪”(Do Not Track)的合法功能,用户可以指示他们的浏览器传送一个标签:“请勿收集我的用户信息”。但是,目前还没有内置

的遵循机制——我们不能肯定它会奏效,除非审计员突袭IT巨头的数据中心,以确保它们没有在窃取信息。在欧盟,人们普遍认同这个想法:你拥有自己的数据,意味着你拥有自己生活资料方面的物权,并且有权要求该“财产” 不被滥用。但是,这个方法也有缺陷。如果说我们从过去15年里、人们对互联网政策的争论中学到了什么,那就是:将权利,如对极易被复制的信息的所有权,归入物权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沿着火狐的道路前进

浏览器供应商可以尝试解决这一问题。 这方面有一个先例,让我们回想下弹出式广告的演变史吧。当网络还不成熟时,弹出窗口无处不在。它们以小窗口的形式出现,当你关闭这些小窗口时,又会弹出新的窗口。它们会逃离你的光标,并会自动播放音乐。因为当时弹出式广告是从广告商那里获取可观收入的唯一途径,所以传统观点是,没有一家浏览器供应商敢将屏蔽弹出式广告设置为默认状态,即使用户对此深恶痛绝。

但非营利性基金会Mozilla打破了这一僵局,该基金会主要服务于用户,而非网站所有者或广告商。当Mozilla推出的火狐(Firefox)浏览器将弹出窗口拦截设置为默认状态时,它开始大受欢迎。其他的浏览器供应商别无选择,只能效仿。如今,弹出窗口几乎全部消失了。

下一个对象就应该是cookie管理器。设想一下你的浏览器只装有它认为对你有用的cookie,而非数十个你从未打算进行互动的广告网络的情形。广告客户和媒体买主认为这一想法行不通。但事实是,减少网络追踪不是广告业的末日。最终,对于数据分析商和广告商而言,它可能会是一种值得欢迎的变化。一旦隐私交易可以自愿达成,那么守规矩的公司将能够建立一些服务,用这些服务获得的用户数据会多于不守规矩的公司。而目前,似乎每家公司都只顾从你的计算机中捞取数据,而不管其服务是否优越。

尊重隐私也能诞生商机

在移动设备方面,我们需要更多精密的工具。当今,移动应用程序市场提供的是“要么接受、要么拒绝”的方案。如果你想下载Connect the Dots应用程序,让孩子们在长途驾车中不至于无聊,你必须允许该程序获取你的电话号码和位置。要是有应用允让用户可以对此类要求获取信息的APP说谎,会怎样?“只要Connect the Dots想知道我的地址,就编造一个;它要想知道我的电话号码,也随便给它一个。”Cyanogenmod(安卓平台上的一个免费开放程序)实验模块已经这样做了。它目前运行良好,但如果得到谷歌的官方支持会更好。

让用户控制隐私泄漏的程度,而不是彻底捣毁业务,将创造出价值。如果你能设计出一款我愿意向你透露我的位置的应用程序(正如我在伦敦订购黑色出租车时使用的Hailo应用程序),你将光荣地成为少数几家我允许获取和出售这些信息的公司之一。目前,用户和分析人员陷入了一场热战中,但只有分析人员一方是全副武装。如果有哪个公司打算向反抗的用户,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数据分析商提供武器,这不啻为一个商业良机。

本文作者科瑞•道克特瑞(Cory Doctorow)是科幻小说作家、记者和著名博客 Boing Boing的编辑之一。

收藏 有帮助 没帮助

上篇: 零售商的新机会:GEO + LBS + Social
下篇: To be or not to be:创业前要问自己的七个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