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巨变将碾死诸多行业
0 ihunter 2011/12
和经济危机一样,人口箍圈横扫之处,每个产业都将经历一次大扫除。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2009年高校招生报名人数为1020万,比往年减少了40万,降幅3.8%。这是多年来高校报名人数的首次下降。将这一变化解释为毕业生就业困难降低了学生上大学的爱好,是难以成立的。

 实在,从十几年前的人口变动数据,完全可以预见到今天的局面:若不是由于近年来的大学扩招、进学率进步,和大量积累待消化的复读生(今年的考生中便包括了270万往届生),高校考生会在两年前就已开始减少。而人口数字显示,今后几年考生人数将继续大幅减少,降幅的高峰将出现在2018年。

 考生减少,除了对高等教育市场的供求对比带来直接影响,它更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提醒人们留意人口格式的变迁,和这一变迁即将给各个产业带来的影响。

 在德鲁克所阐述的创新机遇之七大来源中,唯一具有高度可预见性、而事实上却又经常被忽视的一个来源,就是人口变动。导致这种忽视的原因大概是:决定人口趋势的基础变量(生养率和各年龄段死亡率)的变动,和它们的经济后果终极表现出来,这之间往往有数十年的时间差。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构不成新闻事件,也就很难得到媒体的关注。
|www.xmfv.com|4
 而对于中国,又多了一个因素:唯一无二的计划生养政策将造就出一条从未有人见过的人口结构变动曲线,这条曲线的特殊外形,将让那些从对发达国家发展历史的观察中获得的经验回于无效。对此,产业界必须引起警惕。

 每个在中国做生意的人,必须牢牢记住一个年份:1987年。新生人口在这一年达到了2550万的顶峰,此后便以均匀每年48万的速度下降,直到2004年后暂时趋稳。

 我们不妨把这一为期16年的人口尽对数下行段想象成一个倒梯形箍圈,它随时间流逝而沿着人口金字塔慢慢往上撸,沿途所经之处,每个以特定年龄段人口为主力消费群的产业,将一个挨一个地遭受打击。现在,它正走在5~21岁这个年龄段,刚刚压过初等教育,正在撞向高等教育。几年前已经碾上摩托车,两三年后推进到住房租赁市场,六七年后将碾到汽车,***年后将冲进首次购房市场……在我们所能观察和评估的宏观变量中,没有比这个更加确凿无疑和无法抗拒的了,漠视它的人们,很快将品尝到它的厉害。

 需要牢记的另一个年份是2003年。这一年,离开农村进进城市的人口达到历史顶峰2000万,此后便以均匀每年170万的速度下降,降至往年的1100万,显然,城市化进程已经走过了拐点。

 请留意:2003减1987即是16,这恰好是初中毕业的年龄,我们知道,很多农村孩子正是在这个年纪进城打工,现在,城市化的这一来源正在枯竭;同时也要留意,170万3.5倍于48万,因而城市化降速还有其他原因,很可能是农村16至45岁这一青壮年潜伏进城人群正在全面萎缩。

 假如是这样,那对于很多产业将是个十分不祥的信号。这些产业过往十年能在目标年龄段人口缩减的情况下保持高速增长,全赖于每年从农村涌进的大批新增城市人口,而现在,这一动力源正在迅速枯竭。

 还是2003年,该年死亡率达到了198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6.40‰,此后便以均匀每年0.13个千分点的速度上升,对应着死亡人数均匀每年22万的递增;考虑到人均寿命还在不断延长,这显然是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结果。殡葬业、墓地、临终医疗、老年护理、养老院,这些产业已经进进一个快速增长期,这一增长将延续到2050年代。在此过程中,整个赡养模式和医疗产业的面貌,都将经历一次彻底的改造,大量创新将随之而涌现。

 和经济危机一样,人口箍圈横扫之处,每个产业都将经历一次大扫除。效率低下和盲目扩张的企业将被清除,那些沉醉于过往十年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兴奋与乐观之中、对自己一度行之有效的贸易模式信心满满的企业,将死得最惨;懂得未雨绸缪,善于在逆境中创新的企业,将脱颖而出。要做到这一点,最少要先弄清楚自己的目标消费群年龄结构,再算算离紧箍咒还有多远。
收藏 有帮助 没帮助

上篇: 行业协会们,该从幕后走向台前了
下篇: 快递行业遇短板几回“爆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