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劳动者时刻进行着情感强化和情感置换的过程:一方面要增强自己和服务对象之间的亲密感,把陌生的服务对象想象成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对待他们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另一方面,则要隐藏起自己的真实情感,正确表达企业需要的情感。即使员工不喜欢甚至讨厌某个人,但一旦这个人成为自己的服务对象,仍然要流露出高兴快乐的表情。在这种情况下,员工长时间压抑自己的真情实感,很可能出现一些不良的后果,主要表现在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和工作满意度降低三个方面。
情感耗竭是指情绪劳动者由于角色负担过重、角色冲突强烈等问题而心情烦闷,甚至长期精神压抑,感觉自己已经被“掏空”,无法再继续付出的状态。这在医护人员的情绪劳动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
去人格化是指在需要投入的情绪劳动频率过高、持续时间较长的服务中,情绪劳动者容易将服务对象当作一个需要服务的物体而不是活生生的人来看待。此时,情绪劳动者的情感表达也因此而成为一种程序化的无意识反应,他们表面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反应与内心的实际感受完全分离,他们的微笑和热情都只是为了完成份内工作而做出的一种机械动作。
过度的情绪劳动还会降低服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表现在对工作没有劲头,提不起精神,离职倾向明显等。
除此以外,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在研究了快餐店、航空公司、银行、酒店、医院等行业从事服务工作的员工后,发现情绪劳动者在进行角色转换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角色混淆。长期从事情绪劳动的员工要按照企业要求,掩藏个人真实情绪进行角色转换,他们可能分不清楚哪些情感是属于自己的情感,哪些情感是与工作相关的情感。如餐馆服务人员在与顾客交往过程中,始终保持友善的微笑、愉快的心情,镇定的应付突发事件和尴尬局面。在他们下班以后,他们可能仍然分不清哪一份情感是与工作相关的,哪一份情感是他们自己真实的情感。他们甚至说不清自己的真实感受,或者总感觉自己的情感不是特别的真实。长此以往,员工就会感到工作压力或对工作产生厌倦。
(2)角色冲突。服务性行业常常有许多明文规定的制度和情感服务条例来规范员工的言行举止,员工为了更好的履行这些规则往往会将它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在员工下班后,如果不能及时转换角色,就会导致工作状态下和生活状态下的角色冲突。银行出纳的工作繁忙而紧张,排队等候的顾客经常对他们言语粗暴,因此银行出纳在8小时工作中始终处于极度消极的情感状态。下班后,如果他们能及时调整工作上压抑紧张的情绪,在轻松祥和的家庭氛围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就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减少对心理健康的损害;如果不能,就会把消极情绪带回家,影响家庭的和睦。
(3)角色分离。为了给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企业往往要求员工与顾客之间建立一种“虚拟关系”,增进相互之间的亲密程度,建立顾客对企业的信任感和归宿感。然而,长时间高强度的情绪劳动可能导致与企业期望相反的效果——员工的工作角色与其自身的感受出现分离与脱节,员工不能表现自己的真实情感,使得顾客体会到的只是一种职业化的服务,而不是一种自发内心的关怀。
作者:陈玺竹
上篇:
商场布置离不开员工积极性
下篇:
从放羊故事学习加强业务团队建设
1 揭秘华为人才管理核心精髓:保持组织活力的关键,极具洞见性 2 华为新人培养计划曝光!(新员工培训就该这么做) 3 干货|营销人必备的数据分析思维 4 电商运营团队管理攻略丨各部门基本工作流程参考 5 第一次带团队有什么要注意的? 6 5年职场踩坑无数,总结了20条经验,值得收藏起来慢慢看! 7 Spenser:用这9个角度,每个人都能写出爆款文! 8 类类有话说:关于活动运营一定要遵循的10条铁律! 9 如何让用户心甘情愿掏钱?送你卖货文案的4个原则和技巧! 10 不想上班?那你就想想这5句励志的话! 11 揭秘“旅行青蛙和跳一跳”小游戏为什么能刷屏? 12 研究了100位同行,我总结了从0到5年的新媒体运营晋级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