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国内的中药存废之争,早在民国时期就有过两次大的争论,最后都以无法废除中医而结束。最近一次是2006年10月7日,学者张功耀发起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网络签名活动,引发了从医界、学术界延至社会舆论领域以及民众的有关中医存废的大争论和高度关注。在2007年达到高潮, 何祚庥、方舟子等人以科学打假的名义,再次提出对中医科学性、有效性的置疑。
"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这场争议导致卫生部公开表态“坚决反对”,并称“这样的签名行为,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现实生活中中医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无知和抹煞。”中医药既是我们的国粹,也是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方针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则称,“取消中医”是“对科学的肆意否定”,斥之为“一场不得人心的闹剧”。国务院成立了以吴仪副总理为组长、19个部委局领导为成员的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小组,负责对中医药、民族医药工作进行宏观指导、政策制定,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2007年3月下旬,科技部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6个部门推出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1部委联合制定并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由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等十六个部门共同制定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期还发布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制定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政府将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的建设,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政府历来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2003年还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保障。这场关于中医药的争论,也让西方药企明确了中国政府的态度,不再左右摇摆,认清了只有及早介入中医药现代化进程,才有可能获得先发优势,在未来的中药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应该从政策、法规、技术、市场、社会文化习俗等方面深入分析,才能获得相对清晰的理解,而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国粹,在现代医学引进中国之前的数千年里,为中国人民的医疗保健作出了无法磨灭的巨大贡献,是与中华文明共生的经济和文化产物,如果脱离这种深厚的历史积淀来讨论中药发展,是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
" TEXT-INDENT: 21.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5pt">中药在海外的发展状况
"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目前中药行业在海外市场的发展,仍以出口贸易为主。中药出口从l995年达到创纪录的7.7亿美元后,就开始连年大幅度滑坡,2000年下滑到了4.6亿美元,2005年达到8.2亿美元。我国中药出口的下滑与国际中药市场需求的递增形成鲜明的对比,90年代以来,国外对中药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中成药的需求反而越来越小,与此同时,国外的植物药行业却越来越壮大。英国和法国自1987年以来植物药的购买力分别上升了70%和50%,美国市场每年亦以高于20%的速度增长,日本的汉方制剂从 90年代开始,每年都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已经达到300 亿美元。
"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由于从化学合成物中筛选新药的难度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投入越来越高,并且化学药物对人体具有毒副作用,易产生抗药性和药源性疾病等特点越来越明显,许多国家转向了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使其成为继化学药物、生物制剂、基因工程类药品之后最具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在西方国家,出现了明显的向植物药发展的趋势。传统医学热在西方国家正在引起广泛关注。植物药因其源自天然,毒副作用小而日益被西方药厂列为未来重点发展领域,世界各大制药公司均设立天然药物研究开发机构。国际上约有170多家公司、40多个研究团体在从事传统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申请中药及其它植物药的专利数量也迅速上升。英国和法国自1987年以来植物药的购买力分别上升了70%和50%,而美国市场每年亦以高于20%的速度增长。日本的汉方制剂从90年代开始,每年都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据统计,世界草药市场年销售额已超过160亿美元,并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欧共体对植物药进行了统一立法、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植物药地位已经合法化、美国也已起草了植物药管理办法,开始接受天然药物的复方混合制剂作为治疗药。
"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pt">但是,西方所谓植物药与中国中药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中药还无法借植物药的利好,扩大在国外的影响力。我国中药出口主要有以下特点:低加工、低附加值的中药材占中药出口品种的多数,市场范围局限于周边国家、地区和华裔社会,其中港澳占60%;在西方主流市场,我国中药所占份额极小;中药产品出口数量上升,价值却在下跌。从地域分布上看,目前中医药在世界上生存状况可分为三类:一是融入类。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传统医药和西药均受到政府支持,大众也认可。二是立法类。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国家的部分省(州)出台法规,加强管理,保护中医中药的合法地位。三是放任型,既非合法也非不合法,比如希腊、瑞典。只要不出医疗事故等,这些国家普遍任其发展。
我们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些代表性国家,来看看中药在国际上的现实地位和状况。
" TEXT-INDENT: 21.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5pt">日本
中医药传入日本后的一千多年中,一直是日本唯一的医疗保健体系。然而1868年明治维新时,汉方医药的地位被西医药从法律上取代。直到本世纪60年代汉方制剂才又以"一般用"(相当于OTC药)形式出现于市场。尽管今天列人日本医疗保险药价目录的汉方制剂已达233种,但日本中医师没有法定地位。按日本"汉方认定医制度",只有已取得西医师资格者才有权开汉方制剂处方。
对于能否将汉方要看作是中药,还有待于商榷。汉方药从严格意义上讲,与中国的中药还不是一回事。据日本厚生省的《药事工业生产动态统计年报》,日本汉方药每年出口数万美元至数十万美元,主要还是用于国内消费。
" TEXT-INDENT: 21.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5pt">韩国
中医药于公元4世纪传人朝鲜半岛,与当地文化结合,成为今天的韩药。韩国政府承认韩国传统医药的合法性,并将之列入了医疗保险。同样,韩国也不承认韩药等同于中药,尽管韩国人也都承认韩医的根在中国,但韩国保健福祉部认为:韩医学是根据《东医宝鉴》发展起来的学科,因此与中医学无法统一。实际上,《东医宝鉴》的作者许俊在编写该书引用的86种书籍中,83种是中国医书。
在韩国,既有西医医院,又有韩医医院。前者由西医师用现代医药为病人诊治,后者由韩医师用中医中药为病人服务。二者不得兼通,即西医师不能开韩药,韩医师不能用西药及西医诊疗手段。韩国的西医师和韩医师,均需经过正规大学教育。到 1993年,韩国有10所韩医医学院,均为本科四年制教育,自]996年开始,改为六年制教育。
韩国盛产高丽参,其他中药材资源严重不足,主要依靠从中国进口。1995年以来,每年约需从中国进口中药材2.5万吨,1999年3.9万吨。韩国1995年仅进口中成药181.5万美元,占中国中成药出口总额1.3%,但也位居中成药10大进口国(地区)的第10位。
" TEXT-INDENT: 21.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5pt">澳大利亚
在澳大利亚,已经有两个省把中医纳入了医保范围,当然,还未实现实报实销,只能报销1/3-2/3的费用,但这已经是中医被国外政府机构所认可的有力标志。澳大利亚每年至少有280万人次看中医,由于中医药的广泛应用,中草药的进口量自1992年以来以来已增长了4倍,并逐渐成为澳洲医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省通过了《中医药法》,以立法形式确认了其医疗保健地位。
" TEXT-INDENT: 21.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0.55pt">英国
1995年,当欧盟各国开始执行《欧盟禁用草药工业制品》法令时,英国政府决定暂缓执行此令,其结果是使英国成为欧盟事实上的中医中药中心。中医针灸近年正融入英国主流医疗体系,英国医学会曾建议卫生部将中医的针灸列入国民保健计划。2004年2月,英国国民保健署医院唯一的中医诊所Gateway获得威尔斯亲王基金综合医疗奖,再次证明中医已逐步获得英国人的认同。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英国发展至今,3000多家中医诊所和中药店遍布英伦三岛各大小城镇,仅伦敦地区就达400多家。中医已从英国近200种注册的补充医学中脱颖而出,成为西医之外最受英国人欢迎的辅助医疗手段。
印度尼西亚华人多,滋补品消费量大。印尼中药消费群中华人占60%。印尼中药年销售额约960亿印尼盾,约合1103万美元,来自中国的中成药名牌、老牌产品长销不衰。此外化学药、生物制品等在印尼也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尽管全世界对中医药的兴趣在不断增加,中医药在世界140多个国家有市场,国外中医针灸机构达5万多所,针灸师超过10万人,注册中医师超过2万名,每年约有30%的当地人、超过70%的华人接受中医药保健治疗。但是无法否认的是,中药还普遍难以进入国际医药和保健品的主流市场,大部分只能在华人圈子里使用。中药在海外的处境还非常艰难。
(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上篇:
中国高端食用油生存报告
下篇:
每周品牌报告:周董出招,聊斋再现